东海沥青驶出东海闯五洲

        本报记者  戴安妮

        “东海牌沥青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美誉度,很多客户都点名用它。”炼油销售公司客户浙江宝盈物资集团股份公司负责人说。10月31日,中国石化作为国内最大沥青生产商登陆上海期货交易所,东海牌沥青成为中国石化首个上期所注册商品。

        沥青是石油炼制后的副产品,普遍应用于道路、建筑等领域。为更好地发挥专业化优势,集团公司2004年整合内部资源,成立专业销售公司负责东海牌沥青的采购和销售。经过15年的发展,东海牌沥青成为我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沥青品牌,广泛应用在北京长安街、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冬奥会等众多重点工程上,同时出口至5大洲17个国家,让中国沥青品牌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稳定的高品质是立身之本

        稳定性、耐磨性、抗老化性是沥青最重要的三个指标。凭借着多年的技术沉淀,东海牌沥青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均首屈一指,达到国家和国际最高检测标准。目前,东海牌沥青质量跻身国际同类产品先进行列,逐步打破进口产品垄断。

        9月底,海南文琼高速公路通车。该项目是海南省重点工程项目,连接琼海博鳌国际机场,其中部分路段使用了东海牌沥青。该项目的顺利通车标志着东海牌沥青成功进入海南市场,该省高速公路首次使用国产沥青。“随着我们的质量和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重点项目开始使用国产沥青。”炼油销售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此颇为欣慰。

        高品质是东海牌沥青的立身之本。为了确保产品从生产、采购到工程应用始终保持品质优良,集团公司一体化布局,在每个环节都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东海牌沥青品质稳定。“不是所有中国石化炼厂生产的沥青都能用东海牌,只有各个指标均达相应水平的沥青才能贴上东海牌的标签。”炼油销售公司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人罗望群说。

        高品质的背后是东海牌沥青的创新基因。此前隶属于镇海炼化的东海牌沥青划归炼油销售公司时,部分负责沥青研发的骨干成员随之调入炼油销售公司。实施专业化整合后,该公司建立实验室和产品研发中心,并和多所高校开展深度合作,产品多次获得国家和地方科技进步奖。

        全生命周期合作模式助力拓市扩量

        川渝地区是沥青的重点市场,但该地区和我国主要炼厂相距较远。为了更好地进入该地区市场,炼油销售公司克服困难,在重庆设立仓储库,将金陵石化、扬子石化等东部沿海炼厂生产的沥青运到此地。这样既可以吸引不方便直接到企业提货的客户,也可以成为该地区的价格风向标、增强品牌影响力。

        今年以来,炼油销售公司已向重庆仓储库发送沥青逾50万吨,助力进一步开拓西南市场。

        沥青这种产品需求端和供应端皆不稳定,,某些炼厂为了生产利润更高的产品而减少沥青产量,导致市场上沥青供应不足。中国石化的一体化优势保证了炼油销售公司有足够的底气,保证持续稳定的高质量供应,进一步巩固了品牌的可信度。

        卖出去只是第一步,炼油销售公司正着力开创全生命周期合作模式。

        一款好的沥青并不一定带来完美的施工效果,因为后期涉及与砂石混拌等一系列的实际应用问题。为此,该公司专门成立应用技术服务中心,负责产品应用的技术指导。

        位于西藏的拉萨至林芝高速公路项目是全生命周期合作模式的成功尝试。使用东海牌沥青的拉林高速是西藏首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炼油销售公司成立专项技术服务团队和物流服务团队全程驻守在高原上,负责各施工点现场的技术对接、指导和服务,不断优化技术指标、提高服务质量,保障项目完美竣工。

        两个市场持续发力打造中国品牌

        随着我国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很多地区的基建市场接近饱和。如何让东海牌沥青持续发力,成为炼油销售公司需要应对的一个挑战。

        对此,该公司瞄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一方面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乡镇,把握消费升级趋势,积极开拓防水产品市场;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国外市场,通过与国内的海外工程建设企业合作、建立出口长约机制等方法,抱团出海,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5月28日,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比计划提前80天通车。该高速公路第三分部由中建七局承建,是整个公路项目7个分部中唯一使用中国沥青的标段,也是中国散装沥青第一次在巴基斯坦大规模使用。从项目建设伊始,炼油销售公司就高度重视,严把质量关,应客户需要协调陆海联运,将罐车转运调整为“集装箱海运+陆路运输”,及时将沥青送到现场。凭借产品的优异性能,该标段成为七个分部中品质最受好评的标段,获得国内合作方和巴基斯坦相关方的高度肯定。

        目前,东海牌沥青已出口至5大洲17个国家,其中包括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十几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今年前10个月实现出口约50万吨,展现了中国品牌的良好形象。

信息来源:中国石化报
2019-11-20